信息中心
?
一、主要症状:
白粉病是世界性植物病害。主要危害幼嫩新梢和叶片,多发生于叶背。发病时,先在嫩叶表面产生白粉小圆斑,后逐渐扩大,病斑逐渐扩展成圆形白粉层,老病斑上的白粉层变灰白色。严重时,整个叶片布满白粉,叶片皱缩、出现褪色斑块,甚至病叶纵卷,新梢扭曲、萎缩。
二、病原:
该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引起的病害。
三、发生规律:
白粉病一般在春、秋两季发病,春季规模较小,秋季发病严重,病菌一般在植物枝叶上的闭囊壳中越冬,菌丝体也可在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芽内、病叶、病果等上越冬。春季,气温回升至18℃时,白粉病子囊开始吸水膨胀,子囊内的孢子开始发育。夏季夜间温度适宜、湿度较高,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,白天温度较高、湿度较低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就会在植株间扩散传播。
四、常见园林植物白粉病的发病特点:
1.大叶黄杨白粉病:主要侵染幼嫩新梢和叶片,病斑的发展也与叶的幼老关系密切,随着叶片的老化,病斑发展受限制,在老叶上往往形成有限的近圆形的病斑,而在嫩叶上,病斑扩展几乎无限,甚至布满整个叶片,叶片布满白粉,叶片皱缩、纵卷,新梢扭曲、萎缩。该病春、夏、秋均可发生。多雨和高湿条件利于发病,夏季高温不利于病害发展。
2.玫瑰、月季白粉病:该病主要危害叶片、嫩梢和花蕾。 嫩叶发病初期正反面均有白色粉斑,然后扩散至整个叶片,后变成淡灰色,有的叶片变成紫红色,新叶皱缩畸形。老叶染病初期产生不规则粉斑,病叶从叶尖或叶缘开始逐渐变褐,致全叶干枯脱落。叶柄、新梢染病结节缩短、变细、表面布满白粉。花蕾染病引起花萼、花瓣、花柄畸形,萎缩枯死,失去观赏价值。
3.紫薇白粉病:主要危害叶片,嫩叶比老叶易染病。新梢和花蕾也能受侵染。染病后叶片上出现白色粉斑,扩大后为圆形病斑。严重的整叶枯黄,引起早落叶。发病后期白粉层上出现由白转黄,最后变为黑色的小点粒(闭囊壳)。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芽或以闭囊壳在落叶上越冬。该病主要发生在春、秋季,尤以秋季严重。
?
?
|
?
?
?
?
?
?
?
?
?
6.金鸡菊白粉病:主要发生在叶片、嫩梢上,初期叶片上产生白色圆形霉层,病斑间互相连合,使整个叶面覆盖白色粉状霉层,茎部粉状霉层分布不均匀,后期霉层为灰白色,上生黑色小点。 发病严重时,病叶皱缩不平,叶片向外卷曲,叶片枯-死早落,嫩梢向下弯曲或枯死。
4.三叶草白粉病:主要危害叶片和茎,叶片正面先发病。发病初期出现微小的小白色粉斑,似叶片上附着许多石灰粉末,随后粉斑扩大成白色霉层,颜色变为灰白色,覆盖大部甚至全部叶片。空气湿度大时,病叶变黑霉烂;干燥时病叶失绿变黄,叶缘焦枯,中下部病叶脱落,植株衰弱。
5.丁香白粉病:主要发生在叶片,以叶片正面为主,产生白色粉状圆斑,扩大后布满整片叶,颜色逐渐变为灰白色。秋季在白粉层上产生黄色闭囊壳,后逐渐变为黑色球状颗粒。病菌以菌丝体和闭囊壳在病叶上越冬,次年产生分生孢子,借助风传播。栽植过密、通风透光不良的区域发病严重。
五、防治方法:
1. 加强管理,控制种植密度,注意通风透光,以增强树势,降低小环境的湿度;结合修剪整形及时除去病梢、病叶,以减少侵染源。
2. 发病初期用25%粉锈宁2000倍液,70%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,20%三唑酮乳油1500~2000倍液或12.5%烯唑醇可湿粉剂2000-2500倍液隔12~15天喷药一次。
注意:使用唑类药剂防治时,幼嫩花木及草坪一定要注意使用的安全间隔期。不可加量和缩短间隔期使用,以免发生矮化效果。